在冶金軋制生產中,輥縫的精確測量直接關系到板材厚度控制與產品質量。傳統人工卡尺測量效率低且誤差大,如何實現高精度動態檢測成為行業痛點。
激光測距技術實現非接觸測量
現代軋機普遍采用激光位移傳感器,通過發射-接收反射光的時間差計算輥縫值。德國SICK公司開發的LMS系列傳感器分辨率可達0.01mm,耐受150℃高溫環境,特別適用于熱連軋生產線。安裝時需注意避開冷卻水霧干擾,建議傾斜15°角布置。
機械接觸式測厚儀的創新應用
對于冷軋精密薄帶生產,日本三菱重工研發的MDS-2000系統采用碳化鎢測頭,通過液壓伺服機構保持恒定接觸壓力。實測數據顯示,其重復定位精度優于±1μm,但需每8小時進行磨損補償校準。
智能補償算法提升測量可靠性
基于數字孿生技術,寶鋼開發了輥縫動態補償模型。該系統實時采集軋制力、溫度等12項參數,通過BP神經網絡預測輥系彈性變形量,使測量誤差降低62%。2023年應用案例顯示,某1450mm熱軋線板厚波動從±50μm降至±18μm。
維護人員應重點關注傳感器清潔度與標定周期,建議每周用無水乙醇清潔光學窗口,每季度進行全量程標定。某鋼廠實踐表明,規范的維護可使測量系統故障率下降75%以上。